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

生活十講 / 蔣勳 (摘錄)

● 在巴黎從來不會同時出現四千多家蛋塔店,這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 (p 34)

● 而且安安靜靜的,不想去驚擾別人似的 (p 35)

● 如果教育沒有引帶出個人的內省能力,最後卻要求他自省,我們就是殺人兇手 (p 56)

● 這種強加的崇拜,是權力者的愚弄,所以我們會覺得很痛苦 (p 64)

● 我其實很害怕,因為我覺得我們並沒有那麼厚實的基礎,而我們自大,將使我們落入不能順利發展的狀態 (p 66)

● 中國人的教育根本是一種安逸的教育,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對於冒險犯難的鼓勵非常非常少 (p 70)

● 讓他學會謙卑,對於他日後的成長,會有正面的影響 (p 81)

● 信仰裡面最可貴的就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,也就是認識自己有多貪心、有多賴皮、有多恐懼。你知道了以後,再回到現世裡,在做人處事上都會有一些不同,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會收斂一點點,平常的予取予求可能會稍微少一點,其實只是平衡而已 (p 82)

● 事實上,愛因斯坦的信仰不是出自脆弱,而是謙卑,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不足,而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一種堅強 (p 82)

● 嬰孩是最圓滿的狀態,因為無所求,無所缺,一旦開始有困惑、有不足時,就會追求,就會要「反璞歸真」 (p 83)

● 應該要知道每一步踏過來是多麼艱難,你不會去嘲笑,反而會尊敬 (p 84)

●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人情修正,人情最後就有可能會被利用 (p 87)

● 任何你在生命裡的某一個階段,所有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。最好的信仰,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懷疑 (p 90+91)

● 信仰教育是不是應該從兒童時期就開始,可能是幼稚園或者是小學,這是第一個可以思考的 (p 91) 暫不完全贊同

● 當然悟道的過程會有很多坎坷、挫折的,甚至也可能走錯路,也因此能凸顯最後所謂的「正果」精神 (p 92)

● 這個試探其實也是他內心的東西 (p 92) ?

● 他整個邏輯的訓練跟思維的縝密性都不夠,恐怕一碰頭究垮掉了,因為他沒有思辨能力。這個垮掉很危險,因為垮掉也意指著,有一天他很容易相信什麼、不相信什麼..... (p 92)

● 一個人的思想可以一直在跳躍 (p 93) me me me me

● 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,尤其在一個已經成熟,比如說已經四十歲的人了,還一直替換信仰跟思想的時候,這個人本身需要被質問,到底你在想什麼? (p 93)

● 可是當今教育體系重視的是「結果」,急功近利的要求結果,少掉了思辨的過程,當然有一天會出問題 (p 94) 是否能取得平衡,要再思考幾下

● 以一切眾生病,是故我病 (p 96)

● 在人世間所經歷的受傷、挫折、坎坷,都是一個領悟的重要契機。這時候我們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所發生各種問題事件,每一個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(p 98)

● 當他所信仰的一切都幻滅時,他是應該被同情的 (p 98)

● 生命本質的真相 (p 99) ?

● 資訊系的學生也是,他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設計出一個程式,引導一場電腦的革命,而不是趕快發展一種軟體在光華商場上賣錢,或是畢業後要進入哪一家大公司當工程師 (p 106) : )

● 這一批在商業系統當中物化的最嚴重的人。他們極不快樂,因為問題已經發生了,使他們的精神苦悶,也因為不快樂,所以我說的話,比較容易聽得進去,他們比較願意做一些挽救的工作,而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也許是比大學更大的 (p 107) ?也不一定不快樂

● 物質與人文是兩個極端,我不想從兩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,我認為人精神上的快樂與物質上的快樂,需要平衡;沒有覺得精神上的快樂,也沒有絕對物質上的快樂,走向極端的任何一邊,都可能導引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 (p 108)

● 有優點也有缺點 (p 111)

● 然而,這個時候緊急煞車也很危險。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去扭轉價值觀,很容易就走向另一個極端 (p 114) 多思考 多思考 多思考

● 我們談論資本主義的問題、物化的問題,不是希望最後大家都奉行嚴格的禁慾主義,放棄所有的物質生活。我有一些朋友的確這麼做,他們離開台北到東部去,過著 非常儉樸的生活,穿棉布的衣服,每天到菜市場去檢人家賣剩下來的菜葉和水果。我很感動,也對他們有很大的敬重,可是我覺得那是一種很高的宗教修行,對一般 大眾並不適合 (p 116)

● 一般大眾還是會有一些小小的物質貪念,一些小小的情愛生活,這是很基本的,無可避免的。可是,我們都可以做點什麼,讓自己不要那麼輕易的「服輸」,如果說 物化是一台巨大的絞肉機器,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捲進去。這個體制一但運作起來了,整個自然環境會被絞進去,土地被開發、林木被砍伐,然後變成物質買賣。甚 至是人文的東西,例如教育、道德、倫理也都可能被絞的支離破碎 (p 116)

● 或至少不要轉得那麼快,把無辜的人都絞進去 (p 117)

● 譬如在學校裡教書的老師,他要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專業不要輕易的被體制所利用 (p 117)

● 就像我前面說的,我不贊同禁慾主義來抵制物化,知識份子是要從一個充分了解社會、了解人性的角度,去思考這個問題 (p 119)

● 當《聖經》變成基督教的一部份之後,非基督教徒可能就會開始排斥這本書,不再把它當作文學作品,而對基督教而言,它也變成一種信徒式的信仰,不是文學了 (p 126)

● 人大概到最後才會懂得,重要的不是「要什麼」而是「不要什麼」 (p 141)

● 文學其實是一種疏離。你在鏡子裡看自己的時候,若能夠疏離,就能產生文學 (p 143)

● 有了悟性的看破時,就可以不帶成見的去看一切事物 (p 144)

● 保持旁觀者的冷靜,去觀看一切與你有關或無關的事 (p 144)

● 她常說西安的石榴多好多好,她說的不是石榴,是她失去的青春歲月,是她失去的青春歲月,是她再也見不到的母親與故鄉。所以石榴的象徵意境越來越大,越來越甜,越來越不可替代;而她每一次在異鄉吃到的水果,都變成憎恨的對象 (p 146) 就好像我在工讀時期的態度

yrw : 做事情最怕不公平

● 他們都忘了故鄉從來沒有過他們描述的美好,是這五十多年來他們自己幻想附加上去的 (p 147)

● 文學和哲學是兩種不同的東西,哲學會幫助文學,因為哲學有一個責任,要為真相做最後的檢查,在真假之間做了很多檢討,所以有哲學的文學是很好的文學 (p 147)

● 如果你住個公寓裡面也有一個小氣高老頭,大家說樓梯間的燈壞了,每戶都要出錢修理,他就是會想辦法不出,讓你覺得非常討厭。在看過《高老頭》這本小說後, 你可能就會改變你的態度,你不會只是很他,你會想要觀察他,想要了解他的背景,他是怎麼樣長大的,為什麼他對物質會有這樣的態度,這時候你就開始有了一個 「文學書寫式的寬容」。並不是說你在現實生活裡一定會接納它,但至少有了一個東西可以讓你去轉換觀察的角度 (p 152)

● 一年前,我在南京東路吃到一家小店的肉圓,很好吃,一年後再去,它變成電腦店,而且是同一個老闆;或者,原來開服裝店的老闆突然跑去賣蛋塔了。變化之大, 常常讓我覺得不可思議。一方面固然是展現台灣人的生命力、學習力,另一方面也顯示出,台灣缺乏以時間醞釀的專業度與精緻度 (p 157)

● 可是,我相信即使是當編輯,詩人還是有他的矛盾與衝突。有時候我跟詩人朋友談起他們的編輯工作,我發現,每一分一秒都有他的衝突和掙扎在裡面,只是他們也會慢慢的調整自己,讓自己能夠從繁瑣的編輯事務中,整理出一顆空靈的心留給詩 (p 158)

● 最終你只能選擇,選擇你要什麼,不要什麼。譬如說手機,它可以讓人隨時找到你,傳遞訊息給你,可是相對的,你的生活也會越來越不自由,有更多的牽掛,更多的干擾,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反省、讀書、沉思、安靜下來的時間空間越來越少 (p 172)

● 我就常碰到在電腦界、科技界工作的朋友,很認真的在讀宗教、讀哲學,對於過去認為是非科學的玄學系統,表現出極大的虔誠。就像愛因斯坦,他是二十世紀最偉 大的科學家,事實上他也是非常虔誠的教徒,且非常喜歡巴哈的音樂。這就是說外在環境和內在心性這兩個部分是一起在進步的,就是我們在修眼耳鼻舌身這些根器 的同時,其實你內在的東西也必須進步,一起發展 (p 172)

● 我突然懂了為什麼《論語》說:五十而知天命。我已經過了這個年齡,真的覺得對眼前的事物有一種淡、有一種同情,這個同情跟以前的介入不同,是對人世間有一 種「靜觀」的姿態。靜觀,所以不會因為外面的喜樂悲哀而喜樂悲哀,但又不是不關心,或者應該說是更大的關心 (p 175)

● 對於同事、學生之前發生的事情一是如此,我會安安靜靜的看著,就像一面鏡子,過去會覺得憤怒的事情,現在只覺得好奇,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?他為什麼會這樣 想?我不太願意去判斷,只是看著,隱隱覺得背後一定有很大的因跟果,是我們不知道的。如果不知道我們怎麼介入? (p 175)

● 所以我會讓自己保持在一個謙卑的狀態裡,不介入這個因果中,只是看,以一種「船過水無痕」的心情 (p 176)

● 在我們的文化裡,有一個成語叫做「隨遇而安」,就是你再不同的境遇當中去求一個「安」。這麼想的話,每一日、每一分、每一秒其實都是在修行 (p 176)

● 但是現在,愛的形式改變了,整個社會倫理、外在的規則都跳出原來的框架。一個職業婦女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異性,她受到挑戰與被牽連的機會變多了,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,外在的考驗變多時,內在修行的需求度與難度都會提高 (p 177)

● 一張法律見證、雙方蓋了章的婚約是一種限制,兩個人一起發誓說海枯石爛也是一種限制,但是這兩種限制都不是真正的限制,因為在現實中,有人背叛了婚約,有 人背叛了誓言。真正能限制愛情的方法,就是徹底拿掉限制,讓對方海闊天空,而你,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量,你的愛,你的才華,你的寬容,都是讓 對方離不開的原因,甚至你故意讓他出去,他都不想跑,這真的需要智慧 (p 185)

● 我常常覺得,愛應該給對方海闊天空的自由,然後讓他願意回來、喜歡回來。你要把愛人當做鴿子,每天放他出去飛,等著他回來,絕對不是當做狗,在脖子上加項 圈、加繩子,時時刻刻拉在手上,怕他跑掉。而愛情的本體是自己,自己永遠不應該放棄自己,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、是智慧的、是上進的、是有道德的、是有包容 力的。如此一來,別人會離開你嗎? (p 186)

● 所以我說,愛的本質是一種智慧,尤其是年齡越長時。你在二十歲前可以倚靠上天給予的青春、健康、年輕,這些不是你自己的,是上天給予的。而當你三十歲、四十歲、五十歲以後,你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魅力?這就要靠智慧 (p 191)

● 所有的「寶貝」你都只能暫時保管,用一種暫時保管的心情,去面對愛情,其實會好過一點、寬容一點。而且,既然是個寶貝,就絕對不會只有你一個人愛,如果只 有你一個人愛,它就不是寶貝。這裡面的衝突,自己慢慢去體會、去調整,當你失去的那一天,你會少一點憤怒、少一點怨氣、少一點忌妒──我只是說少一點,不 是沒有,因為連我自己也做不到 (p 193)

● 如果我們是抱著「多吃一點才划算」的心態,就是物化了。划的來嗎?實際上陪的更多,賠掉孩子的道德,賠掉孩子的味覺,賠掉孩子身體的美。為了區區幾百塊錢,全部都賠掉了,我覺得非常荒謬 (p 229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